小满,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。小满之名,有两层含义。第一,与气候降水有关。小满节气期间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,降水频繁;民谚云“小满小满,江河渐满”。小满中的“满”,指雨水之盈。第二, 与农业小麦有关。在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降雨较少甚至无雨,这个“满”不是指降水,而是指小麦的饱满程度。

“二十四节气”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,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,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。小满节气民俗根据农耕社会特点形成,节气民俗主要有“小满祭车神”、“小满动三车(水车、油车和丝车)”、“小满抢水”、“小满祈蚕节”、“小满食野菜”等。

由于中国南北方气候和物候的差异,小麦饱满、成熟及收割时间也会有所差异。一般而言,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的小麦在立夏 、小满时节已开始饱满、成熟收割。中国北方一些地区的小麦在芒种时节才开始成熟收割,小满时节北方地区的小麦作物进入灌浆期,籽粒渐渐饱满。

元代文人吴澄编著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,他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“七十二候”,每个节气分成三个候,其中小满三候为:“一候苦菜秀,二候靡草死,三候麦秋至。”是说小满节气后,苦菜已经枝叶繁茂;之后,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;在小满的最后一个时段,麦子开始成熟。第三候原写的是小暑至,后来一些著作改为麦秋至。虽然时间还是夏季,但对麦子来说,却到了成熟的“秋”。夏季正是北方冬小麦成熟的季节,而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节,因此古人引申称初夏为麦秋(麦子成熟的季节)。

一候苦菜秀
二候靡草死
三候麦秋至

古人信仰万物有灵,“三神”对应“三车”即为水车车神、油车车神和丝车车神。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。还有传说认为,“车神”为白龙,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放好鱼肉、香烛等祭拜,祭品中有白水一杯,祭时泼入田中,有祝水源涌旺之意。这些习俗,充分表示人们对水利排灌的重视。

小满为蚕神诞辰,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。中国农耕文化以“男耕女织”为典型。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,南方以蚕理为主。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,所以中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,尤其是江浙一带。 《清嘉录》中记载:“小满乍来,蚕妇煮茧,治车缫丝,昼夜操作”。可见,古时小满节气时新丝已行将上市,丝市转旺在即,蚕农丝商无不满怀期望,等待着收获的日子快快到来。

食野菜也是小满的风俗之一。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。旧时民间有吃野菜、苦菜的习俗,可以清热去火。春风吹,苦菜长,荒滩野地是粮仓。医学上多用苦苦菜来治疗热症,古人还用它醒酒。

时至小满,南方降水开始增多、雨水充沛。古时灌溉的工具主要是水车。“抢水”是小满节气时民间举行的农事习俗,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,谚云:“小满动三车(三车指的是丝车、油车、水车)。”水车例于小满时启动。流传于浙江海宁一带,举行这种仪式时,多由年长执事者召集各户,在确定好的日期的黎明时分燃起火把,在水车基上吃麦糕、麦饼、麦团,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,群人以击器相和,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,数十辆一齐踏动,把河水引灌人田,至河水干方止。

《小满》(唐)刘长卿

昨夜玉盘沉大江,夜来忽梦荠麦香。 时人但只餐中饱,莫忘旧时苦菜黄。

《小满》(北宋)欧阳修

夜莺啼绿柳,皓月醒长空。 最爱垄头麦,迎风笑落红。

《小满日口号》(明)李昌祺

久晴泥路足风沙,杏子生仁楝谢花。 长是江南逢此日,满林烟雨熟枇杷。

《小满》(元)元淮

子规声里雨如烟,润逼红绡透客毡。 映水黄梅多半老,邻家蚕熟麦秋天。

青岛市博物馆

青岛市博物馆,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梅岭东路51号,占地面积105亩,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,展览面积7000多平方米。青岛市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历史和艺术博物馆。

1965年,青岛市博物馆正式成立,1996年,随着青岛市政治、经济重心的东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,青岛市政府做出决策,投资在欣欣向荣的东部新市区——崂山区梅岭路27号建造新的青岛市博物馆馆舍。

2000年9月30日,青岛市博物馆新馆试开放,2001年6月24日,青岛市博物馆新馆全面开放,以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功能,成为传承青岛地区人类文明,展现青岛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公共场所。1995年6月13日,青岛市博物馆被命名为首批“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