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,又称日南至、冬节、亚岁等,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。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,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,在古代民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讲法。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。在中国南方地区,有冬至祭祖、宴饮的习俗。在中国北方地区,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。

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冬至分为三候:“一候蚯蚓结;二候麋角解;三候水泉动。”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,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。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,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,太阳高度自此回升、白昼逐日增长,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。

一候蚯蚓结
二候麋角解
三候水泉动

冬至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,素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说。冬至,冬至是太阳回返的始点,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、白昼逐日增长,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、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,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“大吉之日”,在时年八节当中,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。在中国南方地区,有冬至祭祖、宴饮的习俗。在中国北方地区,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。

所谓的画九,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。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载:“冬至日,画素梅一枝,为瓣八十有一。日染一瓣,瓣尽而九九出,则春深矣,曰九九消寒图”。“九九消寒图”有三种图式,分别为文字、圆圈、梅花三种。

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,每年冬至日,有吃饺子的习俗。中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“消寒”之意,至今民间还流传着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谚。

传统的姑苏人家,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,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,加入桂花酿造。

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,在江南尤为盛行。“汤圆”是冬至必备的食品,“圆”意味着“团圆”“圆满”,冬至吃汤圆又叫“冬至圆”。民间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”。

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烧腊,冬至这天,晒制好的烧腊就成为两广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,寓意加菜添岁。冬至日,吴川人素有冬至“吃姜饭”的习俗。

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,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。“番”和“翻”同音,在宁波人的理解中,冬至吃番薯,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“翻”过去。汤果,跟汤团类似,但个头要小得多,而且里面没有馅。汤果也被叫做圆子,取其“团圆”、“圆满”之意。老宁波也有“吃了汤果大一岁”的说法。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,习惯加酒酿。在宁波话中,酒酿也叫“浆板”,“浆”又跟宁波话“涨”同音,取其“财运高涨”、“福气高涨”的好彩头。

《小至》(唐)·杜甫

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 刺绣五纹添弱线,吹葭六琯动浮灰。 岸容待腊将舒柳,山意冲寒欲放梅。 云物不殊乡国异,教儿且覆掌中杯。

《邯郸冬至夜思家》(唐)·白居易

邯郸驿里逢冬至,抱膝灯前影伴身。 想得家中夜深坐,还应说着远行人。

《冬至偶作》(宋)·刘攽

郡南百里即群舒,留滞频惊岁月除。 闲过著慵思运甓,老来多忘却抄书。 水乡鸣雁寒无数,山路幽芳冷自如。 昼坐偏知日南极,十分红影在吾庐。

《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》(唐)·韦应物

理郡无异政,所忧在素餐。 徒令去京国,羁旅当岁寒。 子月生一气,阳景极南端。 已怀时节感,更抱别离酸。 私燕席云罢,还斋夜方阑。 邃幕沉空宇,孤灯照床单。 应同兹夕念,宁忘故岁欢。 川途恍悠邈,涕下一阑干。

即墨古城

即墨古城整体布局为“一城、两街、十景、十三坊”,有儒家传统文化承载地即墨文庙,有记载明清以来功德显著的人和事的牌坊街,学宫、县衙、万字会、鸭绿池戏台、城墙、教堂等公共建筑分布其中,文化、商业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,着力打造一座有生活温度、商业热度、文化深度的古城。

即墨县治自公元596年迁至现址,已有 1400 多年历史,棚户区改造中诞生的即墨古城项目作为一种城市“再造”,成为即墨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