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,是炎热的意思,小暑为小热,还不十分热。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,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,民间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之说。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。其体量大不盈寸,其空间指掌之间。

核雕,以桃核、杏核、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,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果核,在一般人的眼里,是品尝鲜果后的弃物,可这一枚枚小小的果核(桃核、杏核、橄榄核)到了微雕师的手中,就会化腐朽为神奇。

核雕的制作与其它的雕刻手法基本雷同,首先要精于选料,因乌橄榄品种繁多,须根据其大小、形状、颜色进行分类,一般以粒大、核厚、色红,饱满为佳;然后是设计,需根据核的形状进行构思,并将需刻划的形象在核上勾勒;其三是定形,即根据勾勒的图案打坯,即初步加工;其四是粗刻,即对整件作品的细部进行刻划;第五为细刻,即对雕刻好的作品进行细部完善,特别是对人物的脸部、手部等重要部位作调整,使之更加生动;第六打磨,一般以粗细砂纸打磨作品,使之光洁细腻;第七是抛光,布轮抛光后的核雕作品细腻、润滑而富有手感。如果雕刻罗汉头这类常规作品,胸有成竹则无需在核上勾画草图,自殷根福始就形成了五刀“定位”的技艺,一直流传至今,即鼻头一刀,眼睛二刀,耳朵两刀,关键是下刀部位要准确。诚然,同样是雕刻罗汉头,其形象刻划也有高低之分、文野之别。

民间多以桃核雕刻,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“辟邪”之用。有制成佩件、扇坠、串珠等为文人清玩。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,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。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、百花篮、罗汉等题材。

确凿见于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,是明代之物。《清秘藏》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,“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,眉目喜怒悉具。或刻子母九螭,荷花九鸶,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,成于方寸小核”。明人魏学洢作《核舟记》,描述明代天启年间虞山(今苏州常熟)核雕艺人王毅(字叔远)所作核舟“东坡赤壁游”,人物栩栩,舟棹如画,《核舟记》已被选进人教版初二语文课本。明代王叔远精雕之桃核,邢献之精雕之核桃,夏白眼精雕之橄榄核可谓之核雕三绝,其作品传世绝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