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老年人会出现腿脚发凉、怕冷症状,常常伴有走走停停,甚至脚部夜间疼痛。受到“人老腿先老”这句俗语的影响,不少人误以为这是老年的表现,或者认为是老年人对寒冷的调节功能差而被忽视,甚至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、痛风、缺钙等。海慈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姜桂喜表示,其实很多腿脚发凉,怕冷、走走停停、疼痛的病人是由于下肢缺血引起的,特别是突然发生的肢体发冷疼痛,须高度警惕急性动脉栓塞或闭塞的可能。
动脉栓塞差点毁了双腿
郭老汉今年68岁了,突然感觉下肢发冷、腿部皮肤发紫,症状持续了20天。他自己开始没引起重视。后来症状逐渐加重,在小诊所就诊时被当做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一周,没有明显效果,反而腿部皮肤发紫加重,腿部不能下地行走,而且足部感觉也消失了,最致命的是患者小腿局部皮肤水疱坏死了,这时家人才意识到这病一定很严重。
家属带病人来到海慈医院血管外科,下肢动脉造影检查显示,患者下肢动脉从髂动脉开始完全被堵死,腿脚的血液供应没有了,这是典型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。因为患者整个小腿已经开始有坏死迹象,说明已经错过了手术最佳时机,但专家会诊后认为还有可能治愈,决不能放弃哪怕一丝希望。医生们立即为病人进行了溶栓、抗凝、扩血管、活血化瘀等治疗。经过十天的治疗,原本已开始有坏死迹象的下肢颜色改善,皮肤温度也回升了,经过一段时间治疗,患者的腿部终于恢复并且可以行走。
腿部发凉怕冷当心缺血
海慈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姜桂喜介绍,下肢缺血性疾病主要有动脉硬化闭塞症、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、急性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,要早期发现并不困难。这些病早期都常表现为患肢发凉、怕冷,走走停停,常伴有皮肤苍白、厥冷、麻木和远处动脉搏动消失。如病人出现双腿不灵便,走走停停的情况,医学术语称为“间歇性跛行”,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典型症状之一。这是因为,当病人下肢动脉狭窄或阻塞时,会使腿部得不到足够的氧和其他营养物质,进而出现酸胀、乏力甚至疼痛,使得病人只能站立不动,让腿部暂时“停工”,等血流逐渐将养分补足以后,双腿再继续行走。
老人可自测腿部供血
专家表示,间歇性跛行仅仅是疾病初期的临床表现,继续发展就会出现另一种典型症状,夜间疼痛,医学上称为“静息痛”,也就是静止不动的时候也痛。这种疼痛由肢体重度缺血引起,非常剧烈。患者白天痛得茶饭不思,夜里更加严重,常常是辗转反侧,彻夜不眠,只好屈膝抚足。病变再向下发展可出现组织坏死,从足趾出现溃疡,逐渐向上出现皮肤和组织发黑、皱缩、坏死甚至脱落,并可延伸到整条肢体。
姜桂喜提醒老年人,一旦出现有腿脚发凉、怕冷、疼痛,自己就可以摸摸足背动脉搏动(位于足背中部大脚趾和第二脚趾之间),并双侧比较,如搏动没有了或者较对侧减弱,就应该做血管彩超检查排除缺血性疾病的可能,并到专门的血管专科就诊,以免耽误治疗。 |